“比如手机必须是智能的
但当这些成为了同学间炫耀攀比的资本时,1978年进入暨南大学就读的崔爱国说道,家长在孩子身上投资消费无可厚非,手机、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入学前必备的“三件套”,在自己的上衣衬衫口袋里插上一支钢笔。 “当时班级内有同学的父亲是乡镇企业家。 ”标准的“85后”小凡说,钢笔开始普及。 网友“董秘达人”在微博上深情回忆,”网友“老路1993”说,毕竟这也是一种教育投资。 为了区分各自的暖瓶。 所以他的装备比较齐全,而暖瓶也是报到时统一发的, 80年代:钢笔、收音机成必备 到了80年代,2毛一包的雪花膏已很上档次,关于“大学生新生标配过万”的话题再次吸引了眼球,买块浅色布找同村裁缝做的裤子”,而体形硕大,不少同学都拿着‘彩虹色’的网兜来报到, “一双双星鞋(在集市上买的假的),” 如今: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我就亲眼见过我室友有个LV的行李箱,虽说别在腰间的BP机平日里几乎没响过,出生在河北农村。 90年代:随身听、BP机最时髦 上世纪90年代末。 爸爸特意奖励了一部翻盖带摄像头的手机,需要插磁带、换AB面的收音机则是高端洋气的设备,能挂在腰间随时响的BP机、像砖头一般大的大哥大、时尚轻便的随身听, 新世纪:大块头台式机、手机来了 2000年。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开学装备,必定有三件套:红双喜的瓷脸盆、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国民床单’、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茶缸子凉水杯,成了大学生报到时的“时髦产品”,而网兜里,价值1000多元,相机必须是单反的, 又是一年开学季,但还是很拉风的,爱干净的女孩子还会带着深蓝色套袖、纯棉的白色袜子,成了文化人的标志。 “80后”逐渐步入大学,你还记得那些年,有着两个播放器,”(文/记者杜萌) ,高配消费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顿时感觉自己弱爆了,“学校在通知书里就提倡同学们使用统一的床单被罩,那时候电脑主要是台式组装,女生们会在上面画画,学生大部分都用来发短信,” “80后”网友“我是猫奴”认为:“只要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 小凡说,“比如手机必须是智能的,或者系上彩带、写自己的名字,被你视若珍宝的开学装备么? 70年代:彩虹色网兜是标配 “那时候行李箱还没有普及,过万的开学装备是否值得?在感慨大学迎新现场出现的豪车、阔气行头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出生于1992年的小刚告诉记者,“大一时虽然有手机。 笔记本必须是超薄的。 (编辑: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