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ChinaJoy 波涛汹涌背后折射出道德沦丧
作者:[Max]好景 事件关注:第11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7月28日在上海落幕,4天的展览共吸引入场观众205860人次,创历史新高。ChinaJoy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关于ChinaJoy的话题却远远没有结束,不知从何时开始,ChinaJoy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游戏展会。 数字聚焦:2013ChinaJoy从7月25日开始,当日观众流量达到48175人次,在烈日照射下的上海,40度的高温已经不能阻止观众的热情。ChinaJoy人流最高峰出现在26日,达到了62471人次,远远大于历史同期水平。最终,2013ChinaJoy以总人次205860打破ChinaJoy人次历史记录,而这时上海的高温也打破了140年来的历史记录。 最高提示: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管仲 正文要领:用辩证观点反思近年ChinaJoy出现的逆道德浪潮 当遮羞布被扯下,是红了游戏还是红了Showgirl? 近年来,ChinaJoy呈现出Showgirl当道,游戏让道的局面。有玩家曾说过“ChinaJoy真的还需要游戏吗?”,一个本应该是游戏为主的展会,如今却成为了一个玩家眼里的“肉展”。某电竞频道女主持在节目中曾毫不避讳的说“不就是个肉展,谁稀罕?”。从各种观点抽离而出,我们则需要反思ChinaJoy:看游戏还是看脸蛋?游戏作为娱乐产品的派生物,本应该带给玩家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风貌,但是,随着网游产业商业化的加剧,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愈发严重。某些产商为了游戏能够一夜成名,为了自己能够一夜暴富,不择手段打伦理的擦边球,试问如今的ChinaJoy是否应该像网游一样打上适龄提示呢? 无论是在哪一届ChinaJoy,Showgirl永远都是一个不变的炒作话题。而这样的炒作手段往往带有低俗,恶俗的性质,当玩家拨开ChinaJoy游戏展的面纱以后,里面尽是如此的肮脏不堪,各家游戏公司坚持不懈的制造轰动效应,游戏媒体执着的捕风捉影,让一些本身就违背道德伦理的事件扩大化,最终目的却是在宣传一款想要一步登天的游戏。在伦理道德边缘徘徊的Showgirl炒作事件,究竟能给一款游戏带来什么?口碑的提升?人气的提升?害人又害己的炒作事件只会降低公众对游戏产业的认可度,让本身就深受社会偏见影响的游戏产业成为一种小众文化。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难道要让ChinaJoy展台上的女性都裹着被子,里三层外三层的上台表演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社会需要一种健康的美,而不是所谓的开放“美”,违背伦理道德的“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在说明个人追求的美与大众之美并不矛盾,在如今的ChinaJoy文化里面少一点低俗之美,多一点道德之美能够给予更多的玩家以健康文化的长远影响。游戏的营销手段不应该只以追求人气为最终目的,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带给玩家的是正面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正能量,是一种以游戏为载体的道德教导。 当一个产业的道德防线全线崩溃,道德底线一再被逾越的时候,那么整个产业的道德也完全沦丧。ChinaJoy是一个为玩家提供优秀的游戏资源的平台,它不是车展更不是一个选秀舞台,她不需要舞台上的表演者穿着暴露,搔首弄姿,它的主体是游戏,受众是玩家。满足玩家需求的是游戏还是Showgirl?不知道从何时开始,ChinaJoy拉开了选秀的幕布,面对舆论的质疑,ChinaJoy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秀之中顺利开展。某些游戏媒体置职业道德不顾,将Showgirl炒作事件作为报道重心,只为遮羞布能换来一些浏览量,一些玩家时时刻刻都在抱怨游戏产业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要为游戏产业平反,反过来却一再支持这样的低俗手段,如此的“双面”做法却不知谁才是游戏产业不公平待遇的罪魁祸首。 (编辑: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