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戏市场是一个自由市场,规范主要靠自觉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游戏文化在香港十分盛行,不只是年轻人喜欢,小孩与成人也同样热衷于玩电子游戏,即俗称的“打机”。游戏的普及,不但可让游戏用语成为城中“潮语”,各种游戏周边文化也因此发达。在香港地铁上,常常可以见到捧着掌上机或者手机、iP ad等便携设备在玩游戏的青少年,大部分年轻男孩都拥有自己的掌上游戏机或家用游戏机。而每年的香港电玩展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香港人对游戏的热爱是香港成为亚洲一大游戏消费中心的关键所在。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在香港市场拥有极好的群众基础,为香港多元化产业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同时极度自由的游戏产品市场也造就了与内地游戏市场迥异的游戏文化和市场规范,并因为过于自由引起了对游戏产品分级制度缺位的一些批评。 从家用游戏机开始发展,香港游戏市场培育了众多资深玩家 12月9日,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召开的“香港游戏产业协会2013年度全体会员大会”于九龙塘举行。今年刚好是香港游戏产业协会创办10周年,协会创始人及主席施仁毅亦与香港游戏一起度过了快速革新的十年,见证了全球游戏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同时见证了香港本地游戏公司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香港游戏市场总产值约10亿港币,与去年基本持平。”施仁毅介绍道,“但受大环境影响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游戏收入出现大幅增长,已占总收入10%左右,产值从去年的几千万涨到今年1亿多港币。其中T V游戏,即电脑单机游戏、P S3、X B O X等家庭游戏,占总产值四成左右;而在线游戏则占至六成,里面包括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以及移动客户端游戏。” 与内地相比,由于市场土壤高度自由,香港游戏种类十分全面。在亚洲各游戏市场中,内地和韩国偏重网上游戏,而在香港则无论家用游戏、手掌游戏、街机、电脑游戏,抑或是网上游戏、手机游戏,都有非常忠实的拥趸。其中上世纪末以家用游戏机及掌上游戏最受欢迎,机铺及网吧亦散布各区;进入新世纪后,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飞跃发展改变了整个香港游戏市场的格局。 香港网友及游戏爱好者谢继昌谈及香港游戏变迁时认为,香港家用游戏机的黄金年代应是1992年,当年红白机(Fam ilyC om puter,是日本任天堂公司开发的一种第三代家用游戏主机,机身以红色和白色为主,因此被称为“红白机”)尚未没落,而超级任天堂主机就崭露头角,还有世嘉16bit及PC E ngine(北美版称为TurboG rafx-16,是由H udson与N EC两家日本公司联手开发的游戏机,1987年由N EC推出)也有死硬派拥护者。“还记得当时近2000元一盒游戏,亦被粉丝疯狂抢购。各类游戏机和游戏带经常缺货,超级任天堂的‘街霸2’一出世便横扫市场,掌上机则在G am eboy的盗版多合一游戏‘协助’下一统河山,当时盛况空前,市场活跃,民间渐成社会风气,从此游戏文化便延续至今了。”谢继昌在网上的留言颇有谈古论今之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游戏文化对香港一代人的影响之大。 由此可知,日式游戏雄霸香港市场多年。香港游戏文化始于1980年代初兴起的街机及任天堂N E S,1990年代掌上机G am eboy及家用主机P S掀起热潮,日本游戏几乎垄断香港市场,即使X B ox在2002年年底登陆香港亦未能对Sony及任天堂主机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因为香港游戏市场自由开放,紧跟全球游戏市场最新发展,外国游戏商在香港一般也有分公司或代理,因此外国的游戏主机及软件一般在推出不久便能引进香港,日本欧美等地最新游戏的热潮亦能几乎同步出现。因此当愤怒的小鸟、C andyC rush等带动手机游戏风靡全球的新热潮袭来时,传统上日本游戏的地位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另一游戏爱好者xelein在网上评论道:“香港玩家的游戏口味在改变,较老的一代玩超级任天堂长大,口味比较偏日系,比较喜欢R PG (R ole-playing gam e,角色扮演游戏)、SLG (Sim ulationgam e,模拟游戏)等。但年轻一代相比下会玩文字少一点的游戏,如FPS(First-Personal ShootingG am e,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动作游戏、即时对战类游戏。两者最大区别是现在的游戏有更多玩家之间的互动。” 因此香港游戏产品在近几年亦产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产品方面,本土市场销售的游戏主要以在日韩、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研发的游戏为主,而本土研发的游戏只占少数。以销售收入来算,欧美游戏占比20%左右,日韩游戏最受欢迎占30%,其余50%为内地、香港、台湾的游戏,大致上为内地20%,台湾20%,本地10%。当然纯产品数量而言,内地引进的游戏产品数量最多。”施仁毅介绍道。 (编辑:173173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